2017 世大運

世界大學運動會, 一個本來覺得與自己很遙遠的名詞, 因為室友的運動魂, 以觀眾的身分參與了幾場比賽, 除了感受腎上腺素如何激發人體潛能之外, 居然對人生也因此有些深刻的體悟.

一直到了開幕前幾天, 在捷運上偶然滑到FB推播的warm up video, 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2017/videos/836775643164708/ 畫面的精緻處理搭配音樂的節奏, 加上內心腦補這些製作影片人員靠愛國情操燃燒小宇宙的艱困, 僅僅為了做出國際水準的動畫宣傳揚眉吐氣, 短短90秒鐘約莫起了5次雞皮疙瘩. (p.s. 雞皮疙瘩次數是自己一個另類的指標, 反映了我對各種傳播內容內心的漣漪程度. 過去身為marketer, 已經被太多名過其實煽情的畫面/音樂所麻痺, 所以現在還能夠起5次, 肯定是不單純)
開幕的畫面太震撼, 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國家也能夠承擔這種國際水準的大任, 只是過去礙於兩岸議題, 沒有機會可以承接這種以國家身份主辦的活動. 當然世大運相較於奧運的等級不可同類而語, 但對於在國際上壓抑已久的台灣人來說, 這是一個百載難逢為國家發光發熱的好機會, 也讓人感受”為自己國家加油”以及"全場一心”的感動.
不論是在現場觀賽, 或是透過電視螢幕, 一個很有感的現象是 - 在眾多選手當中, 總是會有少數人在出場就以氣勢震懾, 所散發之強大氣場, 讓人未看先猜這個人必定是個腳色, 而大部分情況下, 氣場與實際表現也大致呈正相關. 於是我開始思考, 這樣強大的自信感, 是從何而來? 是什麼區分了草包與英雄氣質?
一萬小時錘鍊的概念, 在Malcom Gladwell的”異數”一書當中闡明(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25872), 我想這和從小到大所被灌輸的人定勝天, 勤能補拙, 有志者事竟成...等老生常談不會相去太遠. 但我想說的是, 一萬小時的行為加上天賦, 當然直接成就了卓越的成績, 但更重要的是這個累積的努力所帶來間接的效果 - 心理上的安全感. 一萬小時的投入, 讓你從0分走到80分, 但要從80往100邁進, 是需要全心全意的投入, 讓焦慮不安緊張恐懼不來亂, 不論是在運動場或是工作領域, 最後一哩路靠的都是強大的心理素質, 讓你能夠百分之百展現一萬小時努力過後的成果; 把心思放一邊, 在當下做好每一件小事, 讓自己一球一球打, 小碎步的向前走, 因為氣場不是一天造成的, 而強大的氣場本身也不是目標,只是一個side product.
另一個有趣的靈感來自男子10,000公尺長跑決賽, 田徑知識淵博的主播解釋了我第一次聽到的套圈(lap)現象 - 大約在2,000公尺之後, 跑的最快的選手會超越跑的最慢的選手(back marker)一整圈, 同樣現象在賽車場上也會發生. 同時, 跑者會自然分成一群一群的"集團”, 呈現如同以下影片截圖的現象. 於是跑第一的集團, 漸漸地開始和後面的集團拉開差距, 套圈從一次, 兩次逐漸增加. 邊看邊想著同溫層和舒適圈的概念, 如果沒有鳥瞰全局, 判斷自己在什麼集團裡, 很容易只是踏著自己和周遭人習慣的節奏, 卻永遠只是在同一個集團裡面打轉. 就算是該集團的雞首, 但卻仍然落後於前一集團的牛後. 又或者如果想要趕上前一個集團, 就得靠調整平均時速一步一步的累積跟上前一集團的尾巴. 過程必定比守著固定的速率痛苦, 但不靠這稍有破壞力的不連續成長, 是沒有機會重新洗牌的.





大體上來說, 雖然天賦決定了30%以上的成敗, 但是運動場上還是充滿了勵志的故事. 到目前為止我也很難具體的說, 自己人生中那最能發揮的舞台在哪或是一萬小時的累積在哪個特定的領域, 但我還是會持續樂觀的尋找以及專心做好眼前每一件小事.
[花若盛開, 蝴蝶自來; 人若精彩, 天自安排]

留言

熱門文章